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在建或拟建多个天文科学设备 天文学家在多个市地选址

作者: 编辑: 发布时间: 2018-08-07 10:45:24

2018年08月07日 07:21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字号:  

自由不在远方,在星空。挂在夜空的闪烁星辰,美得像一场梦。千百年来,星空蕴藏的奥秘,也一直吸引着人类观测、研究、探索,天文学应运而生。西藏天文历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然而西藏天文学又有多久的历史呢?“1968年,我跟随大部队进藏,前往珠峰地区开展天文科考。”参与西藏首次天文科考的兰松竹老先生娓娓道来,如今他已是一位耄耋老人。

50年前 第一批“天文人”挺进高原

1968年春天,一队人出现在珠峰脚下。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一名年轻男子正端着照相机在拍什么,其他人则在本子上快速地记录。他们,正是上世纪70年代,中科院天文台联合国内几大天文台联合组成的青藏高原首次天文科考队的队员们。原国家天文台兴隆站站长兰松竹老先生,正是随队第一批挺进青藏高原的“天文人”。

上世纪80年代,在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前身)王绶琯院士的带领下,来自北京、陕西、南京等地的天文专家组成联合科考队伍,奔赴千里之外的西藏。此行,科考队将研究范围划定在拉萨、日喀则两地,主要内容包含气象数据、大气参数的收集。同时,科学家们还用极其简陋的便携式望远镜,尝试着观测星星的抖动,从而确定该区域的视宁度。

50年前、40年前……两批“天文人”曾涉足青藏高原,带回了极少却弥足珍贵的天文学原始科普数据。在简陋的科研设备、薄弱的科研资金的“双重压力”下,这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一项任务,然而老科学家们凭借对天文学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力,完成了祖国交给他们的任务,也拉开了西藏天文学的大幕。

枯燥的科研工作中也会酝酿浪漫

2004年7月,一次颇有些“神秘”意味的会议在拉萨召开。说它神秘,是因为这次会议研究的是关于“天上的事儿”,为我国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重磅科研项目寻找合适的台址,正是这次会议的主题。几经商讨,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发起的“无限期”天文台址踏勘工作在中国西部地区展开。几年来,天文科研工作者几乎走遍了川西、云南、青海、新疆、西藏……

野外踏勘工作充满了未知艰辛,“断顿儿”是常有的事。在阿里地区改则县一个叫“乌玛碎”的地方,来自乌鲁木齐的年轻小伙子马志扬经历了一生中最难忘最美好的情愫。作为候选台址之一,“乌玛碎”当时处于试观测、收集数据阶段,小马作为值班人员长期驻守。

科研工作是枯燥的,有时也伴随着危险。经过两个月的坚守,小马所在的“乌玛碎”断粮了,最后的几个土豆也被烤着吃了。然而,由于大雪封路,已多日没有食粮蔬菜送过来了,小马已没有能吃的东西了,而且他已经多日没有说过一句话了。“再这样下去,我是不是连话都不会说了?”小马思忖道。这时,牧羊姑娘卓玛远远地赶着她家的羊儿上山了。善良的卓玛给这个汉族小伙子宰了一头羊,救了他的命。后来,卓玛经常上山陪小马说话。当然,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是手势加笑脸。试观测结束,小马再也没见过卓玛,却把这位善良的卓玛姑娘放在了心底。

西藏有了第一架专业级天文望远镜

正是有许许多多个“小马”的勤勉奉献,如今,西藏天文学的发展才算逐步走上正轨。2009年2月,国家天文台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CCOSMA)项目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国内多家单位与德国科隆大学合作,将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海拔3100米的3米口径KOSMA(已更名为CC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技术拆移至拉萨市当雄县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并进行升级改造。

项目组人员在恶劣的环境和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于2010年至2011年完成了望远镜的安装工作,并建成国家天文台在西藏的第一个专业天文台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西藏羊八井观测站。“这是中国第一架可进行常规天文观测的米级亚毫米波望远镜,也是目前北半球台址海拔最高的亚毫米波望远镜。”作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第17、18批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的王俊杰研究员说道。为中国的天文事业,王俊杰在泛青藏高原天文科考中曾经历了五次死里逃生,所以羊八井天文台的建成才会让他如此动情。

2014年10月31日,安装在羊八井观测站的CC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在中德双方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迎来“初光”。2016年3月,羊八井观测站邀请国内多家天文台、研究所、高校的专家召开了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CCOSMA)鉴定会,鉴定结果为该望远镜已可以开展大尺度科学研究工作。

从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圆顶建筑在羊八井落成到进入安装调试,从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主镜面表面精度调整及测量达到世界水平到迎来“初光”。王俊杰带领着一批天文科研人员奋战在羊八井这片海拔4300多米的“天文高地”上,在西藏第一个专业天文台上悉心守护着西藏第一架专业级天文望远镜。

扬帆远航 追逐下一个“星空春天”

为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够近距离地“触摸”西藏的绝美星空,西藏天文馆的建设工作正备受各界瞩目。西藏天文馆长啥样儿?有什么功能和特色?

关于西藏天文馆的定位,王俊杰说道,将建设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院内的西藏天文馆将是集天文科普及科研于一身的天文馆。众所周知,西藏不仅拥有绝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拥有令人终生难忘的绚烂星空。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西藏天文馆将成为大众普及天文学知识,让他们了解神秘星空,探索宇宙的过去、未来的绝佳窗口。当然,这场天文普及“盛宴”的受益者不仅是当地老百姓,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的游客。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西藏天文馆非常独特,它独特在哪里呢?因为它完美地融合了科普与科研,使两者有机融合为一体。”

今年5月23日,另外一个好消息传来。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正式立项批准。而长波授时观测站将落户拉萨、那曲两地。时间历法分属于天文历算的一部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长波授时观测站的基建工作即将在西藏启动。另外,作为合作重要内容之一,西藏天文馆中还将特设一个‘时间馆’,由国家授时中心资助,讲述光阴的故事,这在全国来说是极有特色的一个科学馆。”王俊杰透露。

从便携式望远镜观测视宁度,到亚毫米波望远镜“巡天”;从人工常年野外坚守获取数据,到人工智能化试观测装备的投入运营;从第一个专业天文台址选定到第一架专业级天文望远镜架设;从阿里暗夜公园兴建到全球暗夜保护基地的“认可”;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西藏天文学趟过了半个世纪的长河,才取得今日的成绩。

目前,还有很多天文科学设备在建或拟建在西藏。天文学家们也正在拉萨、阿里、那曲、山南等地进行广泛的天文选址工作。对空观测地基台址考察也有望纳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项目。未来,西藏天文学事业即将扬帆远航,去追逐下一个“星空春天”!(记者 赵越)

责任编辑:刘金鹏